“我昨天晚餐是在动物园门口一个牛肉面馆吃的,我觉得那里的牛肉面比我们在兰州吃到的都要好吃一些。里面的牛肉不是切成小片的,是一块一块的。面特别细又有点卷卷的,和方便面差不多。汤也有点方便面的感觉,但味道远没那么重。那个地方价格也比较便宜,和其他地方牛肉面价格差不多”。

这段话是昨天晚上弟弟在和我讲他去人大看同学的经历时讲得。当时配合着他乖乖的认真的神态,让我觉得这小孩特别可爱。

现在的人讲话似乎都非要加点僵硬的修辞,其中以夸张最为广泛应用。提到感情一般都是缠绵悱恻,爱恨交织。描述女的,要么身材一级棒,皮肤一级嫩;要么你就得是恐龙。至于政府官员一般都是怎么讲究怎么觉得这人傻逼白痴又贪婪。他们讲话比较喜欢用一些表现强烈的形容词,比如:“巨,爆,超级,雷人”。情绪的话一般是绝倒,晕死,秒杀。句式上大多使用排比,因为这样层层迭代,挺有气势。

这样做的目的,是希望听的人能有强烈的情绪,娱乐大众,陶醉自我。这目的是符合人性的某些特征的所以这里不便批评。但是长期保持这样的讲话风格,所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讲话感情空泛,对生活的观察越来越不仔细,一切都走模式化概念化,思维僵化,用词不准,丧失主见。

无疑,所有那种显得有些极端的感情,大多是作者曾经有过的,否则也不会引起读者的共鸣。如果有人能够惟妙惟肖的描述一位官员的低能和自大,那显然是因为某公仆曾经相当令他哭笑不得。如果有人极力称赞某明星“销魂”,他自然也有强烈的惊艳的感觉。如果有人愿意一再的经过某个车站,那里肯定有令他难以忘怀的美丽故事。

可是我们不能因为高潮是如此独特,就牺牲我们对那些平淡自然的片刻的感受。就像我们不能只吃调料,不吃饭。我们要写的是生活,生活是什么样的呢?生活中不是唱戏,不是打仗。生活是简单的日子,穿插着与爱相关的一些事物的点缀。

记得小学的时候学习作文,书后面的要求都是语句通顺。语句通顺仿佛成了最基本的要求。可现在的情况是,人们学会了去修饰一句话,可整篇文章却乱七八糟,没什么意思。堆砌再多的修辞,如果没有流畅的行文,有致的段落,这篇文章都很难让人读完。

罗素论幸福人生中的文章几乎篇篇都是散文的典范。整体脉络清晰,句与句,段与段间过渡流畅,每句话都思路清晰,立场坚定。但是在平实的叙述中,却往往体现出对生活饱满的感情,正应了“情理交融”这句成语。



Leave a Reply.